“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”闵恩泽逝世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 页-新闻资讯 >> 行业新闻

“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”闵恩泽逝世

发布日期:2016-04-05 00:00 来源:http://www.bsco.cc 点击:

    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、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、绿色化学的开拓者,2007年度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先生,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时5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93岁。

    作为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学术研究的重量级人物,闵恩泽院士的开朗健谈为人熟知。

    “1946年,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,后考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届印染技术人员培训班,毕业后担任练习技术助理员。这段时期,我经历了四川军阀多年的混战、8年的抗日战争和在上海三年的物价飞涨、民不聊生。这些遭遇都让我十分盼望国家能国泰民安。”这是闵老在《催化五十年创新伴我行——闵恩泽传·自序》中写道的,而“忠厚传家远,读书继世长”的家风,在他看来,更是对自己产生了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    1948年3月,刚满23岁的闵恩泽,自费公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。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中,他不仅顺利获得硕士、博士学位,更与来自上海、共同学习化学的陆婉珍女士结为夫妇,而这也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一段佳话。1991年,陆婉珍女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这位以成为“中国的居里夫人”为人生理想的科学女性,同闵院士一起,成为屈指可数的院士夫妻档。

    1951年起,手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的闵恩泽,开始在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。当时,博士生在美国的待遇之高,是中国无法达到的。优厚的生活待遇自不用说,更有良好的工作条件。然而,对家乡的怀念,对祖国的热爱,让闵恩泽毅然放弃这一切。在美国工作四年后,他冲破重重阻碍,带着妻子,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。

    催化石油化工传奇

    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,我就学什么,我就请教什么,后来我就组织研发什么。这样就走上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之路。”闵恩泽说。但是,刚回国的他,却一度找不到接收单位,因为很多地方都不敢接收从美国回来的人。就在这时,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向闵恩泽敞开了大门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的人生自此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。

    当时,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,依靠从前苏联进口。我国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。“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,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”,不理想的研究环境,闵恩泽记忆犹新。然而,凭着一腔热血,并非学催化剂出身的闵恩泽与同事一起,利用有限的资料,边学边干,白手起家,从多方面掌握国外技术发展情况,结合我国实际,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,摸索试制国内需要的催化剂。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,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,陆续研制成功几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,并投入工业生产。

    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、精诚合作,在1960年初现奇效。

    移动床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,一个对普通人而言生僻的专业词汇,曾经日日夜夜盘桓在闵恩泽和同事脑海中。这个曾经,具体来说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。

    1959年,苏联援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兰州炼油厂投产,其中有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是核心,它把重油二次转化为航空汽油。上文提到的移动床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,我国一直从前苏联进口。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,中苏关系紧张后,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。

    “1960年开始,苏联逐步减少以至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,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,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,形势十分严峻……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,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……”这是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的一段话。

    在危急时刻,闵恩泽承担起开发任务,与同事一起,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,进行研究设计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承担任务三个月后,试生产成功,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生产的高质量小球硅铝催化剂问世。等到1964年兰州炼油厂建成工厂时,这种催化剂及时投产,保证了国防航空汽油的供应。

    由于夙兴夜寐的工作和异常艰苦的工作条件,试生产成功后,闵恩泽却病倒了。肺癌,要动大手术!这样令人惊讶的身体检查结果,让闵恩泽还不到40岁的时候,就失去了两页肺和一根肋骨。只是,病魔的侵袭没能阻止闵恩泽探索前进、为国奉献的脚步。大病初愈的他,就算爬几层楼也会气喘吁吁,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,他开发了铂重整和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,指导催化剂工厂设计,成功打破催化剂领域国外的技术封锁,满足了国内急需。

    同是中科院院士的闵恩泽夫人陆婉珍这样评价,“他能取得一些成绩,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,只不过是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。”而闵老女儿说的“他的脑子比较单纯,一天到晚就在想他那个催化剂的事”,或许正是闵院士一生科研的写照。

    创新有道

    “我喜欢《西游记》的主题歌,因为它唱出自主创新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精神支柱。实现自主创新,首先要有‘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’的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;同时还要有‘迎来日出送走晚霞。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罢艰险又出发,又出发。’‘翻山涉水两肩霜花,风云雷电任叱咤’和‘一番番春秋冬夏,一场场甜酸苦辣’的坚持到底的精神。”

    闵恩泽院士曾不止一次提过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《西游记》,在他看来,《西游记》中师徒四人各有本领、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真经。

    20世纪60年代后期,国外炼油催化剂快速发展,国内炼油催化剂领域的科研却一度陷入停顿。在70~80年代的困境中,闵恩泽刻苦钻研,带领着中国的科研人员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,分子筛半合成裂化催化剂制造工艺,稀土Y分子筛渣油裂化催化剂,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……正是这些常人听来云里雾里的词语,使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、质量和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,并有所创新。而80年代在闵恩泽带领下自主创新开展的导向性基础研究,更使我国部分炼油催化剂技术实现领先,跨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

    “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”“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”“绿色化学的开拓者”,闵恩泽院士的成就因石油化工领域对他的评价不言而喻。

    在一次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中,闵恩泽说:“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,既然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,同样也可以通创新。”这是他从自己跨越半个世纪的科研历程中得出的真理。

    “五十多年中,创新始终是我科研工作的主线,而直到80年代中期,围绕石化的核心业务,组织开展了导向性基础研究,积累新的科学知识,帮助形成原始创新和新发明的构思去开发新技术,这时才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。”这是闵院士对自己创新科研五十年的总结。年近九旬时,他依然走在石油化工的科研行列中,为青年学生、科研人员开办讲座,答疑解惑。

    “石科院的一个硕士研究生,有一个如何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想法,就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个想法发给了闵恩泽。本以为他很忙,没时间回邮件,没想到闵院士亲自给他打来电话,约他在办公室面谈,对他细心地指导,还鼓励他要多想多调研,找准方向就努力去实现。”电话中,一谈起闵恩泽院士,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不假思索,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    “事后这个研究生很感慨,也很感动,他说:‘闵先生能抽时间看我的这些不成熟想法的邮件,还能亲自给我指导,让我很感动,这就是大家风范。’”

    这位在年轻科研人员眼中,这位“像一座高山,令人敬仰,促人攀登”的老科学家,正是用自己的崇高,指导着后辈,为他们开辟创新向前的道路。

    2007年,一位白发老者接过国家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,接过年度“感动中国人物”的称号。这个老者,正是闵恩泽院士。

    “这是机遇吧,也是幸运。”闵院士用这样的话总结自己的成就。

    而对于外人而言,或许“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”的颁奖辞,就足够代表我们所有的心情: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他站出来!燃烧自己,照亮能源产业。把创新当成快乐,让混沌变得清澈,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。点石成金,引领变化,永不失活,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!

相关标签:炼油催化剂

1.jpg

在线客服
分享
欢迎给我们留言
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,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。
姓名
联系人
电话
座机/手机号码